青年骨干教师课堂教学展示
发布时间: 2024/11/19 16:31:30 58次浏览 作者: 陶南
青年骨干教师课堂教学展示
2024年11月19日上午,南京市智康路小学开展了青年骨干教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在区教研室视导中,袁婷老师的课受到了区教研员的高度评价。为了让更多的老师对新课标理念下的新课堂有更为深刻的认识,特开展此展示活动。
袁婷老师执教的是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后,语文组老师聚集在一起,充分讨论了本节课的所思所感。
课文叙述了周恩来少年时代在奉天读书的事情,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的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少年周恩来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能启发学生思考读书的意义。
本课的重点也是让学生学会把文中三个小故事连起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并抓住重点词句、发挥想象,揣摩人物内心世界,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从而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并能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
袁老师在导入新课的时候,直接出示周恩来总理的图片,向大家介绍周恩来,直接点名课题就是周总理少年时代立下的志向,理解课题,引发学习兴趣“为什么少年周恩来会立下如此远大的志向?”
袁老师遵循阅读规律,整体解读文本。 本篇课文从内容上看,涉及很多方面,诸如:伯父的担心与提醒;周恩来的不解与困惑;中国妇女的悲惨遭遇;周恩来的思考;周恩来令魏校长为之一振的胸怀和报负。这些看似没有联系的场景与事件背后却有着一条内在的隐线,即:中华不振。这一切都是对“中华不振”的最好注解。研透“中华不振”又是学习“中华要振”的基础,研透了“中华不振”,学习“中华要振”就能水到渠成。因此,在教学中,袁老师遵循阅读的规律,以读为本,从整体感知入手。让学生读课文,自读自悟,划出反映中华不振的词句,并说说从这些词句哪些方面看出 “中华不振”。学生们的回答是精彩纷呈的,他们把课文中每一个能看出“中华不振”的句子都找出来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已经走进文本,对“中华不振”有了较深刻的思考。这样的教学,从整体感知的初读到自读自悟的再读;根据不同要求采用了不同读的方式,既关注了读的层次,又给学生提供了充分感知文本的读的时间。
评课环节中,袁老师首先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了阐述,接着老师们认真研讨,大家在交流中互相启发,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洪梅慧老师认为:在导读“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就糟了,没处说理去!”这一句时,袁老师让学生通过读悟,体会伯父的复杂心情,引导学生读出了“无奈”,读出了“担心”,读出了“愤怒”,读出了“沉重”……这些感悟虽然不同,但都源于“中华不振”,这样的导读,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杨玲老师评价:袁老师找准切入点,紧扣“中华不振”这一主题 , 之所以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究其原因就是“中华不振”,袁老师就是抓住这个切入点来进行教学的;陈金枝老师指出:在课堂上,袁老师围绕着中华不振让学生进行多组对话,从语气和词句中体会中华不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学生达到感情的高潮。 ;王帅老师强调:在练笔写字的时候,同学们写完以后,袁老师继续带领同学们进行朗读,读出周恩来为振兴中华的雄心壮志;顾璐老师评价: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中华不振的理解,引导学生立报国之志。学生对少年立志而感到钦佩,从而让学生知道自已读书是为了什么?从心底深处唤起学生的民族意识,才真正到达目标。所以结合实际,注重情感更加深化,把课文资料与现实结合起来,透过谈读书的目的,更能激发学生报效祖国。
本节课的研讨为教师们今后的努力和成长提供了明确方向。
附:活动签到表
附听课学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