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音乐)备课组活动
发布时间: 2025/3/6 18:39:30 22次浏览 作者: 陶南
综合(音乐)备课组活动
在2025年3月6号上午,综合(音乐)备课组开展了本学期的组内教研活动,本次活动由王雅欣老师执教了一上《锣鼓歌》一课,本次音乐备课组活动围绕《锣鼓歌》教学展开,旨在通过集体研讨优化课堂设计,激发学生对民族打击乐的兴趣。
1. 教材分析:梳理歌曲节奏特点与锣鼓文化背景,确定"感知节奏美、体验合作乐"的教学目标;
2. 教法研讨:设计"节奏接龙""创编律动"等趣味活动,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传统锣鼓表演;
3. 教具创新:利用生活物品(塑料桶、筷子)自制简易打击乐器,降低实操门槛;
4. 模拟课堂:组员角色扮演师生,现场演练互动环节,完善教学细节。
活动最终形成分层教学方案,融入校本课程资源包,后续将开展年级联教实践,深化传统音乐文化浸润效果。
课后程老师对王老师的观摩小结
1. 情境创设生动:王老师以“民间锣鼓队招募小乐手”为任务情境,通过播放节庆锣鼓视频导入,迅速点燃学生兴趣,营造沉浸式学习氛围。
2. 巧用生活化教具:引导学生用塑料桶、铁盒、筷子等自制“土味”打击乐器,将抽象节奏转化为可触可感的实践,全员参与热情高涨。
3. 分层教学显实效:设计“基础节奏模仿→小组创编→合作展演”梯度任务,兼顾个体差异,能力较弱的学生也能在简单节奏型中获得成就感。
趣味性与文化性融合:穿插“锣鼓口诀”游戏(如“咚锵咚咚锵”),将传统锣鼓谱转化为朗朗上口的语言节奏,潜移默化渗透民族音乐文化。
动态生成资源:鼓励学生用肢体动作表现锣鼓点(拍腿、跺脚、击掌),即时捕捉创意生成新节奏,课堂灵动自然。
4. 可增加“强弱对比”指导,引导学生通过敲击力度变化表现锣鼓的抑扬顿挫,深化音乐表现力;
5. 小组创编环节可提供图谱或节奏卡支架,帮助中低年级学生更高效地组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