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备课组活动(一)
发布时间: 2025/3/28 17:01:37 7次浏览 作者: 陶南
四年级语文备课组活动(一)
2025年3月28日上午,南京市智康路小学语文教研组进行了语文教研活动。本次教研课由袁婷老师执教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绿》,课后,语文组老师聚集在一起,充分讨论了本节课的所思所感。
诗歌语言的密码,深藏于音韵的骨骼与意象的血脉之中。那些看似跳跃的“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实则是诗人将色谱打碎后重构的绿色世界;那些反复咏叹的“是、是、是、也是”,恰似钟磬相和的回环乐章。袁老师曾见证学生在课上闭目轻诵,舌尖轻抵齿间吐出“翠绿”时,竟有学生惊呼:"我尝到了竹叶尖的露珠!"当让学生感知自然中不同的绿时,学生们能看见叶片上更细腻的绿:初生的鹅黄绿、向阳的翡翠绿、叶脉的琉璃绿...这或许就是诗歌教育的真谛——不是解析文本,而是打开一扇永远朝向春天的窗。这种通感体验,正是诵读赋予想象力的魔法——当声带的震动频率与心灵的共振频率相谐,抽象的文字便可化作可触摸、可看见的具象事物。
通过层层诵读,恰似为想象搭建的云梯。在"读正确"的基石上,袁老师引导学生化身语言的考古学家,抚摸每个字词的棱角与温度。有位男孩在反复吟哦“飘动”时突然雀跃:“这个‘飘动 ’把绿的生机与希望生动地展现出来!”这种发现比任何语法分析都珍贵。进入“有感情诵读”阶段,课堂便成了情感的交响剧场。学生们跟随老师自主设计语气图谱,用渐强的声浪演绎排比句的磅礴,以气声虚词勾勒叠字的缠绵。当童声在“粉绿”处陡然轻盈,整个教室都漂浮起桃花色的绿。此时诗歌已不再是纸上的符号,而是流动的生命体验。
想象力的觉醒往往起始于声音的暗示。在教授“所有的绿集中起来,挤在一起,重叠在一起,静静地交叉在一起。突然一阵风,好像舞蹈教练在指挥,所有的绿就整齐地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时,袁老师让学生们跟随着口令起舞,感受绿的飘动,有人将双臂舞成柳浪,有人用双臂挥出竹影,中途有个孩子突然喊道:“我们正在编织春天的绿的世界!”这种具体的认知让诗意获得了三维的载体。更妙的是创作环节:有学生将“挤在一起”的绿想象成跳踢踏舞的爬山虎,有学生把“静静地交叉”演绎成两片荷叶在月光下交换秘密。这些灵感的火花,皆源自朗读时声音与想象的和鸣。
诗歌教学的真谛,在于守护这份声韵与灵思共生的纯粹。当教师不再执着于标准答案的桎梏,当课堂允许青苔从地板缝里生长,那些被声波唤醒的想象精灵,便会带着孩子们飞越语言的藩篱。正如朱光潜所言:“读诗如临画,既要见其形色,更要听其无声之声。”在《绿》的教学中,老师种下的不仅是审美的种子,更是在童心中搭建起联通五感的彩虹桥——满世界的绿正在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
评课环节中,袁老师首先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了阐述,接着老师们认真研讨,大家在交流中互相启发,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洪梅慧老师认为:袁老师开篇诗性情境建构,唤醒审美感知,采用文化浸润式导入 ,通过《咏柳》《泊船瓜洲》等古诗中的"绿"意象唤醒学生审美经验,构建"绿"的文化符号体系。如学生从"碧玉妆成"感知古典美,从"春风又绿"体会生命张力,形成对"绿"的立体认知网络。姚隆松老师认为:本节课朗读方式多样化,教学设计新颖,体现学生认知,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顾璐老师评价:整节课多模态情境融合,运用"水墨画""音乐故事"等跨媒介资源(如《春天的故事》歌词),将1979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具象化为可视化的"绿",实现历史语境与诗歌意象的时空对话,深化学生对"绿"的象征性理解。陈玥乔老师指出:课程中巧妙链接改革开放史料,将"绿"升华为民族复兴的精神密码。学生通过"阳光是绿的"等超现实意象,感悟到诗人对新时代的礼赞,实现文学审美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通过"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等艾青名句,构建"个人抒情—集体记忆—家国情怀"的情感升华路径,使诗歌教学成为文化基因传承的载体。陶南主任认为:袁老师采用问题链驱动探究,运用"自由提问→小组筛选→背景解谜→创作升华"的思维进阶路径。如学生从质疑"事物为何皆绿"到结合改革开放背景理解"绿是时代生机",体现从具象到抽象的认知跃迁。
本节课的研讨为教师们今后的努力和成长提供了明确方向。